近年来,甘孜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风险防控,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生态答卷—— 森林覆盖率攀升至 35.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85%以上。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质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百分之百”。
多措并举守底线,生态治理显成效
甘孜州从单一点位修复向系统性治理转变,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支撑、科技赋能强化生态保护。出台《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决定》《高寒高海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技术导则》,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项目,探索高寒地区治理路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高寒高海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技术导则》,规范运营管理,常态化开展执法巡查与调度;与四川大学共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试验站、高寒草地生态治理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合作开展黄河源区湿地监测研究,为生态治理注入科技力量;充实生态保护人员力量,通过“昆仑” 等专项行动破获野生动物保护案件,以专业力量与严格执法守护生态安全。石渠县宜牛二村砂场历史迹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1年全省十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道孚县道坞湿地从“臭水塘”变生态公园、理塘县无量河重现“仙境”模样等案例,成为甘孜州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
植绿攻坚筑屏障,生态修复见成果
高原植绿行动持续发力,石渠县“治沙革命”成效显著,2024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万亩,人工种草7.5万亩,退化草地植被盖度突破83%,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提供实践经验。2018年以来,22亿元公益林补偿资金惠及17.8万户农户,4500万亩草原禁牧休养,7963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37.86亿元奖补资金成为牧民“生态存折”。2022年以来,甘孜州投入23.6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创新推出的“草光互补”模式,在稻城海子山等地实现植被恢复与清洁能源发展双赢。同时,创新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技术员”等协作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立体保护促共生,万物和谐展新颜
立体化生态保护网络逐步完善,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6万平方公里(占比46.5%),成功入选34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数量居全省首位,四级林长制、河(湖)长制实现山有人管、河有人护。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黑麝分布,刷新四川麝类物种记录,区内高等植物达4906种、脊椎动物581种,雪豹、黑颈鹤等1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站在新起点,甘孜州确立了清晰目标,中国共产党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明了方向。甘孜州将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5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拓展,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孜基本建成。
近年来,甘孜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风险防控,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生态答卷—— 森林覆盖率攀升至 35.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85%以上。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质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百分之百”。
多措并举守底线,生态治理显成效
甘孜州从单一点位修复向系统性治理转变,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支撑、科技赋能强化生态保护。出台《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决定》《高寒高海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技术导则》,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项目,探索高寒地区治理路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高寒高海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技术导则》,规范运营管理,常态化开展执法巡查与调度;与四川大学共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试验站、高寒草地生态治理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合作开展黄河源区湿地监测研究,为生态治理注入科技力量;充实生态保护人员力量,通过“昆仑” 等专项行动破获野生动物保护案件,以专业力量与严格执法守护生态安全。石渠县宜牛二村砂场历史迹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1年全省十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道孚县道坞湿地从“臭水塘”变生态公园、理塘县无量河重现“仙境”模样等案例,成为甘孜州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
植绿攻坚筑屏障,生态修复见成果
高原植绿行动持续发力,石渠县“治沙革命”成效显著,2024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万亩,人工种草7.5万亩,退化草地植被盖度突破83%,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提供实践经验。2018年以来,22亿元公益林补偿资金惠及17.8万户农户,4500万亩草原禁牧休养,7963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37.86亿元奖补资金成为牧民“生态存折”。2022年以来,甘孜州投入23.6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创新推出的“草光互补”模式,在稻城海子山等地实现植被恢复与清洁能源发展双赢。同时,创新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技术员”等协作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立体保护促共生,万物和谐展新颜
立体化生态保护网络逐步完善,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6万平方公里(占比46.5%),成功入选34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数量居全省首位,四级林长制、河(湖)长制实现山有人管、河有人护。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黑麝分布,刷新四川麝类物种记录,区内高等植物达4906种、脊椎动物581种,雪豹、黑颈鹤等1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站在新起点,甘孜州确立了清晰目标,中国共产党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明了方向。甘孜州将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5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拓展,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孜基本建成。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