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树与城市共生的绿色答卷——从“取弯截直”看攀枝花的生态发展智慧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7-24 17:21:14] [来源:攀枝花市] [点击量:] [关闭]

名园易构,古树难求。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保护一棵树和关怀每个人同等重要,攀枝花市登记建档的古树名木350株,从古树见证城市发展,到城市全力守护古树,这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

树龄810年的西南栗祖

取弯截直为古树绕路

位于仁和区平地镇的白拉古村糯巴沟组,是全市首个以板栗树群为核心的主题公园,万亩板栗树林蔚为壮观。

在白拉古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友和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段硬化道路和栈道,来到了板栗古树群公园的核心区,从外围到核心区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道路竟蜿蜒了900余米,漫步其中可听风观林,风景别致匠心独具。

白拉古村板栗古树群约占地10亩,现存有40余株百年以上板栗古树,据史料记载,唐代末年,这里就已经开始种植板栗,依托古板栗树群,白拉古村村民世世代代将板栗种植作为产业,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化。

但是,随着板栗种植规模扩大,挡在村民眼前的现实问题却很严峻。路难走、水缺乏,板栗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徐友和对记者说。

直到2023年,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落地白拉古村,其中包含新建产业道路、栈道、蓄水池等,板栗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2411月中旬,实施该项目工程的经理李林第一次来到白拉古村实地踏勘时,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他停下了脚步,40余株原生板栗古树错落分布,仿佛诉说着岁月变迁的故事。产业道路如果截弯取直显然更利于建设,但这些古树分布稀疏,很难避开。

古树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承载着周边村民的乡愁,移植似乎是最划算的选择,但站在古树面前,人们心中满是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为古树让路,一棵都不能少!李林坚定地说。工程启动前,设计方案修改了3次,经过无数次激烈地讨论,项目团队决定:原地保护古树,让道路建设迎合古树生长。所以才有了今天板栗林里蜿蜒的道路,取弯截直的谜题也终于解开。

除了取弯截直,栈道修建也大有学问,为了让古树穿过,有些洞口直径达到四、五十厘米。李林说,预留孔洞会让施工变得更复杂、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比如,施工前要进行仔细测量定位,吊装施工中也要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伤到树木。

这项工作同样有着长久的价值:“穿过步道生长的树木,也成为一景,让过往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次发展顺应自然的礼让

徐友和介绍,这次建设可以说是一次发展顺应自然的礼让,表面看是投入增大,实则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锚定的是生态与发展共赢。

从最初的0.2万亩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8万亩,打造后的板栗古树群公园成为了集板栗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观光、科普研学、农耕文化体验、历史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文化胜地。全年板栗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户均收入9万余元,依托百年古树母本扦插嫁接的特色农产品川栗早板栗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阳光下,百年古树静静伫立,郁郁葱葱。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树身份证上写着:西南栗祖,树龄810年,树高10.5米,冠幅15.6米,胸围510厘米,二维码详细记录了养护时间和古树生长情况。微风拂过,树枝摇曳,仿佛穿越时空与世人对话。

生活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不仅守护了跨越8个世纪的生态遗产,也成为攀枝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给生态留足空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攀枝花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角落。这些细节里的绿色汇聚起来,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长者专区

百年古树与城市共生的绿色答卷——从“取弯截直”看攀枝花的生态发展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24 17:21:14 来源:攀枝花市

名园易构,古树难求。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保护一棵树和关怀每个人同等重要,攀枝花市登记建档的古树名木350株,从古树见证城市发展,到城市全力守护古树,这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

树龄810年的西南栗祖

取弯截直为古树绕路

位于仁和区平地镇的白拉古村糯巴沟组,是全市首个以板栗树群为核心的主题公园,万亩板栗树林蔚为壮观。

在白拉古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友和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段硬化道路和栈道,来到了板栗古树群公园的核心区,从外围到核心区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道路竟蜿蜒了900余米,漫步其中可听风观林,风景别致匠心独具。

白拉古村板栗古树群约占地10亩,现存有40余株百年以上板栗古树,据史料记载,唐代末年,这里就已经开始种植板栗,依托古板栗树群,白拉古村村民世世代代将板栗种植作为产业,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化。

但是,随着板栗种植规模扩大,挡在村民眼前的现实问题却很严峻。路难走、水缺乏,板栗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徐友和对记者说。

直到2023年,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落地白拉古村,其中包含新建产业道路、栈道、蓄水池等,板栗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2411月中旬,实施该项目工程的经理李林第一次来到白拉古村实地踏勘时,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他停下了脚步,40余株原生板栗古树错落分布,仿佛诉说着岁月变迁的故事。产业道路如果截弯取直显然更利于建设,但这些古树分布稀疏,很难避开。

古树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承载着周边村民的乡愁,移植似乎是最划算的选择,但站在古树面前,人们心中满是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为古树让路,一棵都不能少!李林坚定地说。工程启动前,设计方案修改了3次,经过无数次激烈地讨论,项目团队决定:原地保护古树,让道路建设迎合古树生长。所以才有了今天板栗林里蜿蜒的道路,取弯截直的谜题也终于解开。

除了取弯截直,栈道修建也大有学问,为了让古树穿过,有些洞口直径达到四、五十厘米。李林说,预留孔洞会让施工变得更复杂、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比如,施工前要进行仔细测量定位,吊装施工中也要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伤到树木。

这项工作同样有着长久的价值:“穿过步道生长的树木,也成为一景,让过往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次发展顺应自然的礼让

徐友和介绍,这次建设可以说是一次发展顺应自然的礼让,表面看是投入增大,实则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锚定的是生态与发展共赢。

从最初的0.2万亩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8万亩,打造后的板栗古树群公园成为了集板栗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观光、科普研学、农耕文化体验、历史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文化胜地。全年板栗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户均收入9万余元,依托百年古树母本扦插嫁接的特色农产品川栗早板栗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阳光下,百年古树静静伫立,郁郁葱葱。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树身份证上写着:西南栗祖,树龄810年,树高10.5米,冠幅15.6米,胸围510厘米,二维码详细记录了养护时间和古树生长情况。微风拂过,树枝摇曳,仿佛穿越时空与世人对话。

生活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不仅守护了跨越8个世纪的生态遗产,也成为攀枝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给生态留足空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攀枝花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角落。这些细节里的绿色汇聚起来,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